供應鏈剝離中國,“妄想”成現(xiàn)實?
外資頻頻撤華傳言,掀起了“誰會是下一個中國制造”的討論熱潮,是印度?還是越南?恐怕都不會,可以肯定的是,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,中國依舊會是全球供應鏈最完整的實體經(jīng)濟。
妄想讓供應鏈脫離中國,美國想得太天真。
5月上旬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-東盟特別峰會上,拜登在自己的大本營高調接見了東盟8個國家的最高元首和政府首腦,還借這次峰會任命了美國駐東盟大使,填補了自特朗普政府上任以來的職務空缺。之后,美國-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(TTC)于巴黎召開,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商務部長雷蒙多親赴法國,就出口控制、供應鏈安全、技術標準和全球貿易挑戰(zhàn)問題方面與歐盟強化了交流,試圖強化自身的產業(yè)競爭力和技術主導權。
前后兩個峰會,美國給出歐盟的一系列戰(zhàn)略承諾,可是沒少打中國的主意。
從美國到歐洲,從華盛頓到巴黎,從甜蜜話語忽悠到實際利益拉攏,拜登編織了一張巨大的“陰謀”網(wǎng),試圖匯結同盟一起圍堵中國。
“脫鉤”中國,東盟承接
美國在亞太地區(qū)一直動作不斷,“印太戰(zhàn)略”其實質就是為了拉攏東盟,共同圍堵中國。讓東盟在中美之間實現(xiàn)“二選一”。
雖然俄烏沖突牽扯了白宮的大部分精力,但也并不能暫停美國攛掇東亞各國“去中國化”的任務,拜登在自家門口親自“組局”,為的就是推廣此次峰會重點簽署的“印太經(jīng)濟框架”。
當然,東盟也并非不明白自己只是美國用作大國博弈的棋子,可沒糊涂到任由美國擺布。
雖然,目前來看,俄羅斯依舊是美國與歐盟之間利益捆綁的主要敵人,會議主旋律是俄烏沖突,但這并不妨礙它們暗地里捅中國一刀。
TTC會議上提及中國的內容雖然沒有俄羅斯多,但只言片語的背后隱含著巨大的信息量。
一是半導體抱團
TTC文件中強調了中國在稀土開采和生產方面的主導地位,以及在半導體供應鏈方面存在的潛在威脅。歐盟和美國計劃共同建立一個早期的預警系統(tǒng),目的是預測和提前布局潛在的半導體供應鏈中斷,避免在芯片供給、特別是晶圓代工領域陷入被動。
二是供應鏈轉移
考慮到俄烏沖突和上海疫情封鎖對供應鏈帶來的中斷威脅,美國建議歐盟諸國重新審視全球供應鏈的彈性和安全問題。
可以考慮的方案之一,是將部分供應鏈向印度和東南亞國家轉移,以此來減輕對中國和俄羅斯的依賴,這一做法本質上是想脫鉤中國,將中國公司排除在供應鏈清單之外。
白宮最擔心的是稀土、芯片以及太陽能等關鍵領域,不能將稀土等高度依賴進口的重要資源掌控在中國手里,讓中國有轄制美國的可能。拜登奉勸同盟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,多元化布局才是未來幾年的主旋律。
“供應鏈剝離”是個偽命題
雖然受疫情影響,上海封控讓更多人開始重新審視全球供應鏈問題,關注到重塑供應鏈格局的可能性,特別是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的話題討論尤為火熱。
事實上,中國還是握著供應鏈方面的絕對“底牌”,這樣的優(yōu)勢不會因疫情封鎖或俄烏沖突轉為被動。
一方面,東盟對中國的供應鏈替代確實存在,而上海這輪封鎖對東南亞的影響遠超過去。簡單舉個數(shù)據(jù),因為奧密克戎肆虐,我國4月份的出口較上一年僅增長了4%,但越南的出口量卻因此同比增長了30%,足見疫情對產業(yè)鏈替代的直接影響。
另一方面,哪怕是在疫情壓頂且復工復產極為艱難的當下,“脫鉤”中國依舊是個偽命題。
我國的優(yōu)勢已不再是昔日單維度的勞動力成本,中國不再是承接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業(yè)務,更多的是高價值鏈的研發(fā)和技術知識密集型業(yè)務,中國依靠數(shù)十年建立起的供應鏈“護城墻”也持續(xù)催化出新的商業(yè)優(yōu)勢和創(chuàng)新模式,只要這種迭代不間斷,外資很難在東盟找到同等成熟度和業(yè)務匹配度的第二據(jù)點。
而東南亞,作為新的生產中心,承接的大多是從中國剝離的低端組裝業(yè)務,屬于最簡單的零件生產和組裝。目前看來,東南亞國家中只有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部分國家能夠承載一定體量的供應鏈替代。
日漸崛起的中國被美國視作當前最大的威脅,白宮妄想聯(lián)手東盟遏制中國,還是想得太天真了。